焦作市农业农村局
政策
·
行政规范性文件
·
其他文件
政府信息
公开指南
政府信息
公开制度
法定主动
公开内容
·
机构信息
·
人事信息
·
政策规划
·
政策法规
·
财政资金
·
建议提案
·
双随机一公开
·
三农工作
·
政策解读
·
涉企行政检查公示
政府信息
公开年报
焦作市 “十三五”农业发展规划
焦作市 “十三五”农业发展规划
一、基本情况
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,北依太行,南临黄河,呈北山、中川、南滩地貌。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,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293.4万亩。总人口368.49万人,其中乡村人口261.64万人。
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农业基础设施先进,生产条件较好。粮食作物以小麦、玉米为主。境内地表水有黄河、沁河、蟒河、丹河等20多条河流,有青天河、白墙等中小型水库25座;地下水总量8.1亿立方米。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,节水灌溉180万亩,高标准粮田面积111.3万亩。农业机械化居全省先进水平,全市拥有农机具64万台套,农机总动力405万千瓦,主要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6%以上。
二、“十二五”农业发展成效
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,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,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大力调整农业结构,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,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,强化设施装备,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快车道。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、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、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机化示范区。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。
——粮食生产实现
“
十三连增
”
。
2014年,全市共建设万亩示范片78个,超高产攻关田99个,总面积168.3万亩,修武县郇封镇小位村小麦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821.7公斤,一举跨越800公斤大关,实现了我国冬小麦亩产历史性的突破。2015年全市夏粮平均亩产521.4公斤,较去年增产7.7公斤,总产22.44亿斤,增产4100万斤,实现“十三连增”。全市29个农业部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49公斤,较去年增产11.2公斤。温县30万亩整建制推进平均亩产达到660公斤,修武县郇封镇7.1万亩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.5公斤,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,均创历史新高。
——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不断优化。
近年来,我市按照“突出特色抓调整、适应市场抓调整、发挥优势抓调整”的工作思路,狠抓四大怀药、蔬菜、水果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,着力打造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。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6.4万亩,其中设施园艺作物面积9万亩。怀山药、怀地黄、怀菊花、怀牛膝等四大怀药面积22.4万亩,蔬菜面积76万亩,水果面积21.5万亩,食用菌投料12万吨。特色农业品种结构更加优化,整体效益持续提高,以荷兰红芹、珍玉35西葫芦、阳光玫瑰葡萄等为代表的一批蔬菜、水果新品种,在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——
渔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。
水产品总产量1.47万吨,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8%以上, 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8个,累计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1万亩,创建部省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,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,全市建成了4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,建立了8个水产病害测报点,初步形成水产动物病害检测预测预报体系。
——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。
先后有蒙牛乳业、大用食品、广济药业、金陵药业等知名企业落户我市,国家级、省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、39家和126家。农产品加工业产品主要包括小麦面粉、畜肉制品、软饮料、发酵酒精、乳制品、方便面等17种。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。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572.1亿元,实现利税88.9亿元。我市重点规划发展的9大类18个集群销售收入达556.3亿元,其中有8个集群被认定为省集群,数量居豫北地区首位。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,省级品牌81个。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3.9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.5%。
——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。
各类农民合作社总数发展到4329家,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;入社成员9.5万户,成员出资额26.8亿元,辐射带动农户34.5万户,创国家级示范社23个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55家,从业人员1805人,其中家庭从业人数1020人,雇工人数785人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9.45万亩,比上年增加23.8万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1.7%,土地流转涉及农户29.5万户,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48.7%。农村经营体制的转变和规模经营的扩大为现代农业发展、农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——
农技推广
“
两个覆盖
”
全面实施。
县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,从2012年开始已覆盖到六县市,每年投资500万元左右,筛选270多名农业技术指导员,培育2700多户科技示范户,6个示范基地,覆盖1400多个农业行政村,占总村数的90%以上,解决了农技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从2013年开始,投资1612万元,在全市规划建成6个乡镇站、2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,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乡镇,配置了285名工作人员和部分交通工具,为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服务手段。2015年,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70个,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650台,增加新型植保机械无人机10台,持证从业人员750余人。2015年开展统防统治面积180万亩,全程承包代治30万亩。全市累计发展农村沼气用户13.66万户,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3处,累计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53个,年产沼气5052万立方米。
—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
。我市以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载体,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和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认证为抓手,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,集中力量培育市场占有率高、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。目前,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逐步建设到位,成立监管机构37个,在职监管人员117人;建成检测室88个,获得省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等“双认证”的2个;建立农业部标准化园区示范工程8个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;培育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个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;认定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182个,认证面积89.2万亩,占耕地面积的31%。修武县2015年成功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。
——
扶贫开发扎实推进。
2015年,我市实施整村推进村25个,总计安排项目73个,其中财政扶贫项目34个,部门整合项目39个,总投资3935万元,其中省财政资金1684万元,部门投资2007万元,群众自筹244万元。
三、“十三五”农业发展思路
“十三五”时期(2016年-2020年)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。我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:围绕“全面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”总体目标,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,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稳定粮食种植面积,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“百千万”工程建设,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,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,推广绿色增产模式,提高单产水平;充分发挥焦作小麦种子优势,积极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,把焦作种子产业建设成为功能配套、运行灵活、具有市场化、集约化、区域化水平和较强竞争能力,服务全省、沟通全国的现代种业科技研发展示中心、现代种子生产繁育中心;以市场为导向,资源为基础,科技为依托,效益为中心,培育新亮点,推动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发展,形成优势突出,布局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;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、生产要素集聚、科技水平领先、农业装备先进、经营机制完善、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,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、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、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、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,整市建设成河南品牌、全国一流的、特色鲜明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;按照“基地支持、龙头带动、流通服务、特色高效、绿色安全”的原则,壮大龙头企业,培育知名品牌,着力打造一批“全链条、全循环、高质量、高效益”的农业产业化集群;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、休闲养生地的目标,将我市打造成全国知名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;大力宣传引导,积极鼓励扶持,健全工作机制,实行分级管理,强化政策支持,创优发展环境,扎实推进试点市建设,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;按照“政府负总责、各级有机构、监管到村组、检测全覆盖”的总体要求,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载体,以监管、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,以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为核心,强化源头治理,加强全程管控,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,健全完善制度机制,着力提升监管能力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;结合新型城镇化、新型农业现代化、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,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。
四、“十三五”农业发展目标任务
1、粮食生产。
到2020年,全面建成179.4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建设,全市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改善,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,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以上,总产量达到210万吨以上。
2、种子产业。
到2020年,小麦种子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%以上,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%以上,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%以上,建设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小麦种子生产基地;培育一个育种能力强、生产加工技术先进、市场营销网络健全、技术服务到位的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。
3、特色农产品生产。
到2020年,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,水果面积达到22万亩,中药材25万亩,花卉苗木达到4万亩,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,食用菌投料达到12万吨,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。
4、渔业发展。
到2020年,水产品总产量超过2万吨,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,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%以上,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均达到70%,渔业科技覆盖率达到80%以上。
5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。
到2020年,建成8个相对集中、连片面积1万亩左右、产业布局合理、要素高度集聚、多功能有机融合、循环清洁生产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,争取有3个县(市)整建制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,在此基础上将我市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
6、产业化集群建设。
到2020年,集群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,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(怀药、乳品、饮品)、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(果蔬、调味品)、100亿元以上的集群4个(面品、肉品、玉米、林产品)。
7、都市生态农业。
总体打造“两带三区”,即:沿南太行林果采摘观光带、沿黄滩区休闲观光带、水系生态休闲区、“菜篮子”工程示范区、现代农业园区。到2018年,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初具规模,基础设施整体建成,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,争取建成2个以上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。2020年,形成布局合理,设施配套完善,各种功能齐全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体系,全市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数量达到15个,省级都是生态农业示范区园数量达到3个。
8、新型经营主体。
到2020年,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到5329家,市级示范社发展到340家,省级示范社发展到40家,国家级示范社发展到10家,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5万户、辐射带动农户达到39万户,合作社成员户年均增收2800元。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550家,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200家,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123家,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30家。
9、农技推广。
到2020年, 31个农技推广(乡镇)区域站建设进一步完善,创建五星级(乡镇)区域站数达到15家以上,培育6个科技示范基地和2700多个科技示范户,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手段、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,使农技推广服务进村、入户、到田,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0万亩,配方肥使用量达到6.91万吨,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90%。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有效监测和预警,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。主要病虫害中长期及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%和90%以上。重大病虫害应急处置率达到90%以上。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%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%。农药使用量不增加,利用率达40%。及时有效地监测、封锁、扑灭重大检疫性病虫害,调运检疫率达到90%以上,产地检疫率达到95%以上。全市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5处,新增沼气用户3000个(以集中供气为主),扶持农村沼气服务区域网站25个,完善农村沼气服务站点50个。
10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。
到2020年,健全完善市、县、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和村级协管员队伍;显著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,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,“三品一标”认证总数达到330个以上,认证农产品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55%;建立起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机制,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;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,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,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%以上。
11、扶贫开发。
到2020年,全面实现全市10.7万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。
五、“十三五”农业发展工作措施
1、
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。
按照“科学规划、综合配套、稳定面积、规模经营、集中投入、主攻单产”的原则,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,实现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,良种覆盖率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%,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,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。
2、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。
广泛动员和组织粮食加工企业、种子企业、农技推广机构、种子管理机构、农业科研单位、农民合作社或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参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。各县(市)在巩固原有示范片的基础上,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适时调整高产创建实施区域,实现良种良法配套,农机农艺融合,大面积均衡增产。
3、加快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建设。
支持种子企业建立稳定的小麦种子生产基地,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,采取租用等土地流转方式,构建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、专业合作组织、农民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。建立政府支持、种子企业参与、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。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生产条件,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配送体系,提高种子生产、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。
4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。
支持河南怀川、河南平安、焦作博农、温农丰华等有实力的种子企业进一步健全科研机构和队伍,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,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小麦“大品种”,并率先在杂交玉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;支持种子企业引进育种人才、育种技术、育种材料等,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5、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、引进、推广步伐。
加大科研力度,组织市、县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企业,整合农业科技资源,创新科研机制,不断研发新品种。积极引进外地新品种,加大试验示范力度。依托市、县、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,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,及时推进更新换代,逐步更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品种。建立农作物种业信息服务平台,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,引导企业建立覆盖生产、加工、流通各环节的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。
6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转型升级。
引进试验推广现代化园艺生产技术,重点引进推广应用机械化、自动化、工厂化和物联网技术,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。大力引进推广适合现代化生产的蔬菜、水果、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新品种和工厂化农艺技术、集约化育苗技术、模式化栽培技术、现代化集成技术等新技术,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。
7、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。
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,培育现代经营主体,积极搞好项目对接,争取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,建设高标准的园艺作物标准园,以标准园创建带动特色农业区域化、规模化发展。在蔬菜、水果、食用菌专业村实施集中连片推进,实现由“园”到“区”的拓展。
8、大力发展新型水产养殖业。
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、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,推进集约化生产、生态化养殖;发展特色渔业,深入推进具有本地优势的水产养殖业,培育名特新优品种养殖;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库生态资源,以绿色山水风光与渔家生活相融为主,发展生态型休闲渔业。
9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建设。
牢固树立“一个示范区就是一个品牌”的理念,把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,扶持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申报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,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,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。大力申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通过优美环境、优质服务,树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良好形象。
10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。
鼓励龙头企业新建或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,不断扩大生产规模。引导有实力的非农企业或集团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。加大政策扶持,培育壮大我市现有的6家国家级、39家省级和12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。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。引导大企业强强联合、中小企业分工协作,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、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。通过购并重组、参股控股、改制上市等形式,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、科技含量高、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。
11、新上一批大项目。
把农业产业化集群分解为具体项目,在抓好规划和前期开工项目的基础上,强化生产加工、科技研发、基地、物流等环节,再谋划、开工一批大项目、好项目。充分利用好台创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区,加大农业开放引资,积极引进项目,推进整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上档升级。
12、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。
在北部沿南太行自然景观带的修武、中站、博爱、沁阳,利用山坡地,大力发展林果业,着力培育与景区相匹配的集采摘、旅游、度假为一体的避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带;在我市南部沿黄滩区的武陟、温县、孟州,规划建设以养殖、“四大怀药”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观光带;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水系和湿地规划,规划建设以生态水产养殖、垂钓、水生植物为主的休闲生态区。
13、依托
“
菜篮子
”
基地发展采摘、体验、开心农场等参与性农业。
通过加快设施蔬菜基地建设,广泛应用钢架大棚、喷滴灌、温湿度调控设备等设施,合理配置包装、冷藏、保鲜设备,提升淡季蔬菜生产能力。大力发展名、优、特、新蔬菜生产,鼓励发展以新品种展示、科普教育、农事体验、现场采摘、认领认种、开心农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蔬菜基地。全市建成6到10个生产面积200亩以上,设施完善、管理规范、技术先进、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都市生态“菜园”。
14、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。
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,加强工作指导,对新成立和已经成立的合作社,按照法律的规定,在组织结构、规章制度、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进行规范,切实提高合作社的生命力、向心力和市场竞争力。经过3-5年努力,全市60%的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经营、规范化管理,成员收入比当地未入社农户高10%以上。
15、大力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典型。
继续开展市县两级级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工作,健全家庭农场指导服务工作机制,指导家庭农场积极开展省、市、县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,认真落实《河南省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焦作市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》对规范化建设的要求,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,对经营者资格、劳动力结构、收入构成、经营规模、管理水平等提出相应要求。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录农场名,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。按照中办发〔2014〕61号文件“鼓励地方扩大对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资金规模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,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。”的精神,争取市政府出台扶持示范家庭农场的政策,列出专门的扶持资金。
16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。
继续在6县市实施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,每年落实项目经费500万元左右,通过项目实施,为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工作经费、向科技示范户(示范基地)进行物化补助和为基层农技人员进行能力建设培训等。建立完善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,主要是河南省(乡镇)区域农技站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信息交流平台系统。指导、督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健全运行机制,量化工作任务,创新推广方式,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技推广信息交流和农技推广服务能力,提高工作效率,提升全市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,确保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履职。要紧紧围绕机构建设、队伍建设、运行管理、职能履行和服务效果五个方面考核指标进行(乡镇)区域农技站星级服务创建,达到机构设置合理、队伍精干、运行良好、能够充分发挥职能和达到服务效果的目的。创建活动实施动态管理,每两年评比一次,报部、省进行命名,不合格的撤销其五星资格。
17、开展
“
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
”
。
从全市农业部门、科研机构等抽调查农技人员,开展河南省“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”。全市组织45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,分包1700多个有耕地的行政村,层层落实责任制,深入生产一线,采取现场指导、集中培训、发放技术明白纸等方式,开展面对面、不间断的农技指导服务,指导农民科学播种、防治病虫害、应对灾害,做到“技术人员到户、技术要领到人、技术措施到田”。大力推行秸秆还田、深耕深松、精量匀播、宽窄行种植、合理密植、测土配方施肥、氮肥后移、病虫害综合防治、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集成技术。研究推广沼渣、沼液在粮食作物上的施用技术,实施绿色栽培,节本增效。研究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发生规律,制定应变管理措施,实现科学防灾减灾。
18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。
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、检测、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,切实加大投入,增加工作力量,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、执法取证、样品采集、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,确保监管能力与监管职责相适应。县级检测站要全部通过省级“计量认证”和“机构认可”。涉农乡镇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,落实专(兼)职监管员并确保在岗履职。各行政村设立协管员,协助开展宣传、巡查和产地准出服务等工作。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,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、乡政府绩效考核范围。加强监管队伍建设,建立分级负责、定期培训制度,加强监管、检测、执法人员培训,提升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。高标准、高质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,经过3-5年努力,各县(市)全部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。
19、
加大
农产品质量安全
监管力度。
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备案登记、购销记录、质量承诺、高毒农药定点经营、实名购买等制度,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。以农药特别是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孔雀石绿、氯霉素等违禁物质监管为重点,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,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生产经营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。强化农业投入品常态化监测,定期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和安全使用技术指导。建立和畅通农业投入品经营主渠道,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,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。实施以保障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,做好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,积极支持农业品牌创建,逐步提高全市“三品一标”总量规模。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,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,设立品牌产品销售专柜、专区或放心店,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。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,落实质量抽检、市场检查、企业年检等监管制度,建立完善退出机制,维护品牌信誉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、日常执法检查,严格落实产地管理、生产管控、生产记录、包装标识等质量控制措施,探索建立以产地质量证明为基础的准出制度,加强对产地准出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,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。加快建立市、县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,优先将获得“三品一标”认证登记的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,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追溯试点,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、收购、贮藏、运输全环节可追溯。建立完善农产品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、“黑名单”制度、有奖举报、责任追究等监管工作制度,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,构建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机制。
20、逐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。
以县市区为平台,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,集中投入,实施水、电、路、气、房、环境改善到农家和农户增收致富“六到一增”工程,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农村。用5年时间对未实施整村推进的91个贫困村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。2016年,将安排国家、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00万元,每个村投资70万元,完成20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,新修村内道路50公里,解决2.5万人行路难;2017年,将安排国家、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00万元,每个村投资70万元,完成20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,新修村内道路48公里,解决2.4万人行路难;2018年,将安排国家、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00万元,每个村投资70万元,完成20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,新修村内道路47公里,解决2.3万人行路难;2019年,将安排国家、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00万元,每个村投资70万元,完成20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,新修村内道路46公里,解决2.2万人行路难;2020年,将安排国家、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70万元,每个村投资70万元,完成11个整村推进村建设任务,新修村内道路25公里,解决1.3万人行路难。五年全面完成91个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。